4 月 082011
 


  今天的行程是柏林圍牆遺跡(德國人說世界上有兩座牆很有名,一個是中國牆,也就是萬里長城,另外一座就是柏林圍牆),猶太人屠殺紀念碑 National Memorial for the Murdered Jews of Europe,布蘭登堡門(Brandenburger Tor),Bundestag新國會大廈


  旅遊書上說Potsdamer platz站附近有柏林圍牆遺跡,可是昨天明明就來過,就沒發現這裡有遺跡cryingcrying,好在今天有找到了ORZ~

  柏林圍牆約155公里長,約3至4公尺高。於1961年開始建造,一開始以鐵絲網為材料,後才被換成更為堅固耐久的磚牆。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被盟軍和蘇軍分割成四塊佔領區,德東歸蘇聯 德西歸英美法三國,雖然柏林整個在蘇聯的管區內,不過因為是首都,所以也照四份分成了四國佔領區。


  遺跡前有人在幫遊客蓋紀念印章在護照上,但要收錢~

  後來美蘇交惡,1948年蘇聯封鎖柏林,不讓盟國物資進入西柏林~後來德西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合國(簡稱西德),德東則是德意志民主共合國(極權國家說自己民主?),由於經濟體制的不同,兩邊的貧富水準漸漸有了差距,許多東德人民都想要跑到富裕的西德,東德政府為了防止這種情況,在1961年8月13日連夜在兩國邊境築起了混凝土牆,也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柏林圍牆 。


  柏林的街道比慕尼黑大很多~路邊的停車收費機器,都是自助式的~


  猶太人屠殺紀念碑(National Memorial for the Murdered Jews of Europe)~
這是個佔地19000平方米,建有2,711個最高不到4米,最低不到半米的黑色長方體棺材狀的地方,它位處前納粹的軍人花園,毗鄰勃蘭登堡門,也與希特拉於45年4月30日在地窖自殺的地方相近。

  由美國建築師Peter Eisenman及雕塑家Richard Serra設計,整個建築物沒有任何指示講解,因為集中營內的灰暗與不安,那種恐懼與悲涼,需要親身感受.只要走入這堆墓塚,必然可以領會它要傳達的信息 。


  布蘭登堡門位於柏林市中心, 東側(屬於前東德)是巴黎廣場(德語:Pariser Platz)和菩提樹下大街(德語:Unter den Linden)的盡頭, 西側(屬於前西德)是三月十八日廣場(德語:Platz des 18. März)和六月十七日大街(德語:Straße des 17. Juni)的起點。


  布蘭登堡門由12根各15 公尺、底部直徑 1.75 公尺的”多立克柱式”立柱支撐著平頂,東西兩側各有6 根,依照愛奧尼柱式雕刻,前後立柱之間為牆,將門樓分隔成五個大門,正中間的通道略寬,是為王室成員通行設計的。

  直至德意志帝國末代皇帝威廉二世 1918 年退位前,只有王室成員和國王邀請的客人才被允許從布蘭登堡門正中間的通道出入。大門內側牆面用浮雕刻畫了羅馬神話中最偉大的英雄的海格力斯,戰神瑪爾斯,以及智慧女神、藝術家和手工藝人的保護神米諾娃。


  布蘭登堡門門頂中央最高處是一尊高約五公尺的勝利女神(希臘神話中的尼刻,羅馬神話中的維多利亞)銅製雕塑。

  女神張開身後的翅膀,駕著一輛四馬兩輪戰車面向東側的柏林城內,右手手持帶有橡樹花環的權杖,花環內有一枚鐵十字勳章,花環上站著一隻展翅的鷹鷲,鷹鷲戴著普魯士的皇冠,雕塑象徵著戰爭勝利 。


  布蘭登堡門前常有樂隊在表演~或是提供收費拍照的Cosplay,還有穿著東德軍服的士兵供遊客照相 。


  居然還有星際大戰的黑武士~


  與布蘭登堡門門樓相連的南北兩邊翼房曾用於守衛和關卡,柏林城牆拆毀後被改建成敞開的立柱大廳,以便和布蘭登堡門的風格相一致。

  1989年是柏林圍牆建造後的第28年,在東德和平轉變的框架下,11 月9 日柏林圍牆倒塌。 12月22 日,在超過十萬人的歡呼聲中,時任西德總理的赫爾穆特·科爾由西往東走過布蘭登堡門,東德的最後一任總理漢斯·莫德羅在門的另一端迎接科爾,標志著布蘭登堡門再次開放。

  隨後隔離區被完全拆除,德國人民在布蘭登堡門前的柏林圍牆上跳舞慶祝。1990 年 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併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西德),完成了德國的統一。


  接著來到德國國會大廈(Reichstagsgebaude),在brandenburg tor附近而已,1888 年建造中的國會大廈拱頂在工程上造成了特別的困難,德國人使用一個比較輕的,對於當時的技術而言相當難的鋼和玻璃拱頂。這樣產生的拱頂為大會場提供自然光,為議會大廈提供了一個莊嚴的頂,同時也是德國工程師技術的一個典範。

  德國國會大廈(德語:Reichstagsgebaude,也簡稱為Reichstag),它是一座位於德國首都柏林中心區蒂爾加籐區的一座建築。它首先是德意志帝國的帝國議會,後來在魏瑪共和國時期是共和國議會的議會會址。 從1994年開始每五年德國聯邦大會在這裡選舉德國聯邦總統。從1999年開始它是德國聯邦議院的會址。它的官方名稱為「帝國議會大廈大會場」(Plenarbereich Reichstagsgebaude)。


  柏林的國會大廈廣場邊,有排引人注目的黑色鑄鐵,像道抹不掉的傷痕烙印在此,仔細一看,每一片板件上,都刻化著人名與年代,這是什麼呢?原來,這也是希特勒另一項殘忍的見證,1933年威瑪共和結束,他將反對黨的這批96名國會議員也陸續處決了。

  現在這裡一共陣列了96塊鑄鐵,代表著墓碑,以茲悼念,狠狠的刻劃在新國會前,時時刻刻提醒著德國人自己。贖罪的紀念物充斥著整個柏林,走到每個角落,不管願不願意都得面對。


  沿著菩提樹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往博物館島走去~會看到一所大學,德國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University


  這是Neue Wache(新崗哨),由普魯士名建築師Karl Friedrich Schinkel(申克爾,這位建築師同時也是博物館島的設計者)設計,於1816年到1818年建造紀念拿破崙戰爭的陣亡將士;1931年起,Neue Wache成為一戰中陣亡的無名戰士紀念堂。


  菩提樹下大街的國家歌劇院


  這是德國歷史博物館,位於菩提樹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旁,原本是一座軍火庫,1995年貝聿銘接受德國總理科爾的邀請,接下德國歷史博物館擴建工程。

  貝聿銘將巴洛克式的古典建築風格同現代建築風格相結合,從而表現出歷史與未來的結合。貝聿銘先生在擴建工程中用了大量天然石料及玻璃材料。使得新擴建的2800平方米展覽面積的建築自身即具有“展廳”特色。


  經過擴建的軍械庫將包括4個展區,通過寬敞的樓梯、橋與走廊彼此相聯。外部有一向上的玻璃鏇轉塔樓。内院上方有一圓頂。

  貝聿銘,這位“光線魔術師”,在巴黎爲盧浮宮建造了玻璃金字塔,在華盛頓爲國家美術館設計了引起轟動的東館。現在柏林也可以爲一個正宗的貝聿銘作品而感到自豪,貝律銘出生於中國、1935年以來定居美國、今年已經86歲,可惜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沒有買票進去看。以下照片是網路資料圖檔。


  接著走到柏林大教堂(位於博物館島上)~柏林大教堂建於1895年至1905年。早在1465年,柏林大教堂的現址附近已經有一座教堂,當時是霍亨索倫王家宮殿的一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柏林大教堂遭到嚴重破壞。戰後人們搭起臨時的棚子來保護大教堂。修復工作從1975年開始。1993年教堂重新開放。重建後教堂原先的很多設計和裝飾被簡化了。


  接著就是要來逛博物館了,這是博物館島的示意圖,最下方那一棟是Altes Museum(舊博物館),紅色點是入口處。


  也就是這一棟~

  柏林老博物館建於1830 年,由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設計,展出雕塑、武器、金銀首飾等從基克拉澤斯文明到古羅馬時代的古希臘藝術和文化史藏品。老博物館 (Altes Museum) 是博物館島上的第一座建築,也是普魯士人第一座對外開放的博物館。


  用之前買的Berlin CityTourCard+Museum來換門票


  下面列出一些比較有特色的文物:花了快2個小時,才把1樓和2樓逛完 。


  逛的很累,不過古文物真的很吸引人~另外讓大家猜猜這個18禁古文物是幹什麼用的?


  這些都是羅馬的古文物,油燈(Roman Oil Lamps)~奇怪,油燈都要做成這個樣子?


  今天的行程也差不多了,走到博物館島附近的捷運站,博物館島在布蘭登堡門以東,是前東德的地盤~所以這些是 前東德的建築物..前東德的地盤上,連紅綠燈都不一樣~超可愛~


You may also like

 Posted by at 15:58:14

 Leave a Reply

You may use these HTML tags and attribute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required)

(required)